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大家都进行扫墓和踏青的活动,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成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享受一天的法定假期,那么在古代,清明节这天是怎么放假的呢?
第一站:唐朝
俗话说,每个胖子的心里,都装着一个大唐。的确,经历了乱世之后的唐朝,人民向往着丰衣足食的日子,于是开始崇尚体态丰腴之美。而对于懒癌患者来说,唐朝更是你所向往的天堂,因为清明节就是从唐朝开始被正式列入“五礼”,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
根据《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
也就是说,在唐玄宗时代,寒食和清明节一起放四天假,到了唐德宗李适的时候,假期就已经延长到了七天。
除此之外,唐朝的其他假期简直多到数不胜数。比如节气日放假一天,全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就是二十四天假;官员每月有旬休,一个月有三旬,一年就是36天假;还有春节和冬至各放七天假;中秋、腊八、夏至都是三天假;此外,皇帝过生日,还要放三天假,这么一算,唐朝一年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放假,放假干什么,当然是四处逛吃逛吃啊,这也难怪唐朝的人体态都比较丰满了。
第二站:东汉
“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我们这一次穿越的地点,是东汉,在准确一点说,是东汉时期的山西。毕竟纪念介子推这件事,一开始主要就是由山西人发起的,古时候的晋国大致就是今天的山西嘛。
之前各位在唐朝应该已经吃饱喝足玩疯了吧,我们到这儿的目的,就是为了消消食,收收心。
汉朝的休假制度应该来说还是比较人性化的,根据《汉律》记载:“吏员五日一休沐。”就是五天休息一天,去洗个澡,回家探个亲。此外,夏至和冬至还会各放五天假,清明节放假就别想了。
但是,大家别忘了,我们今天穿越的地点是山西哦。
山西这个地方做得比较绝,他们的寒食节,是要过一百零五天的!先别高兴,过节不等于放假,寒食节该干嘛还是干嘛,只不过,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一百零五天啊,只能吃冷饭,而且还是大冬天。要知道,北方的冬天,不能生火取暖,还不能吃上一口热饭,那是要死人的。所以到了东汉末年,曹操都看不下去了,于是颁布《阴罚令》,明确规定取消寒食节(“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第三站:宋朝
好了,一百多天估计把大家冻得够惨,我们去宋朝的繁华街市喝点酒暖暖身子。宋朝是个热闹异常的朝代,它延续了唐朝寒食、清明放七天的制度,不过节日的气氛,却变得完全不同。
首先是吃的东西不同。宋代之前的寒食节吃冷食,还不如说是吃冷饭,但到了经济发达的宋朝,那可就不一样了,各种各样的美食是花样百出,给大家随便介绍几样:
青团:江南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是清明踏青必备的零食。
寒食、清明的另一项活动是踏青郊游。宋朝的人大概都比较喜欢热闹,他们能把任何节日都过成狂欢节。比如元宵节前后,在汴京御街两侧,魔术、杂技、耍猴、说戏,各种活动“奇巧百端,日新耳目”,到了放灯之时,更是万灯齐开,“金碧交射,日夜交辉”。
清明节这样一个小长假,大家自然不会放过。郊外的祭祀过后,人们席地而坐,就地“散福”。男人们推杯换盏,兴致所至,还时不时要吟诗作赋,而女人们则嬉笑玩闹,采花弄柳。小孩子应该是最高兴的,因为在这一天他们能买到很多玩具,例如花球棒、小秋千、小车儿、山亭儿…
上午游玩归来,还能沿着汴河两岸继续逛吃一番,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这一天的热闹场景。
第四站:明清
穿越到明清时期,选择皇帝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穿越的时候,一定要在心里默念:“不要朱元璋,不要朱元璋…”为啥不要朱元璋呢?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个超级工作狂,他能忙到什么地步呢?据《大明会典》记载,朱元璋每天四更(凌晨三点)起床,一直忙到深夜,而且全年无休,平均每天批阅奏折200余件,处理政务400余宗。
要说皇帝自己忙也就算了,朱元璋还要拉上大家伙一起,于是在整个洪武年间,每年的假期只有三天,分别是春节、冬至和朱元璋的诞辰。清明还想放假?朋友,想太多了吧。
朱元璋死后,全年的假期倒是增加了不少,元旦放5天,冬至放3天,元宵节放10天,此外每个月还有月假3天,全年加起来有五十多天假期, 但是寒食和清明节,从此退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序列。
清朝建国后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因此也取消了寒食、清明节放假的惯例,但是民间风俗早已形成,到了这一天,人们还是会去郊外扫墓,春游,并将这一习俗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