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的进化一直是个百说不厌的话题。作为动物的重要器官,它一直被赋予着重要的使命。然而,动物的眼睛却在选择身体的位置上出现了较大差异。现实中,食草动物眼睛大多数长在两侧,而食肉动物的眼睛却在头的前方。
眼睛的位置是一种随机生长,还是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我们将会从不同的物种身上揭开这个谜题。
生物学中,将长在两边的眼睛称为单眼视觉,长在前面的眼睛叫做双眼视觉。自然界中能够进化出这两种位置的眼睛,自然是各有优势。因为自然法则的底层逻辑必然是活着,那些看似没用的规律都是为这个目的而服务的。
单眼视觉的优势在于视野非常宽阔,由于两只眼睛互不干扰,因此会看到两个完全不同的画面。这就像摄影机的广角镜头,两个画面平铺在一起,能够得到更宽广的视野幅度。单眼视觉盲区也非常小,稍稍扭头就能达到360度无死角全景视觉,可以说是扫射周围区域。
食草类动物长在两侧的眼睛,能帮助它们随时发现潜伏在周围的天敌,以免成为它们的盘中餐。长期的进化,让双眼在这类动物的警觉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或许打破了我们认为的听觉才是动物机敏关键因素的常识,但事实确实如此。
拥有双眼视觉的动物,虽然牺牲了视野的宽度,但在空间感的营造上却表现得极为出众。通过双眼的聚焦,动物们增加了对空间深度的感知力。这就像我们看的3D电影,通过不同角度拍摄的图片,进而合成出视觉上的3D场景。
多数食肉动物拥有这样的眼睛能更加方便地猎捕猎物。在追赶猎物的过程中,除了力量与速度的精确配合,也需要更加准确的空间定位。对于猎物速度和距离的准确判断,将大大增加它们猎捕猎物的成功率。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都符合这个规律呢?
答案显然不是。我们之前说过,生物的所有性状最大的决定因素就是环境,动物的眼睛最终长在了什么位置,还是要根据所处环境决定,而不是靠简单的食草或食肉来区别。
自然界中,天敌并不多的动物就不需要时刻环顾四周,因此两侧的眼睛就不是非常有必要。比如考拉,它虽然吃叶子,但长期生活在树上,对空间的感知能力可能更加重要,因此眼睛也是长在前方。
而食肉动物中的食蚁兽,它们需要更宽广的视野去寻找猎物而不是捕获它们,因此眼睛的位置和大多数的肉食性动物不同。小型吃肉动物树鼩也是特例中的一员,与食蚁兽一样,它们更需要发现隐蔽的昆虫,对于如何抓住它们反倒不是什么大问题。
我们还可以看一个奇特的例子,比目鱼。每个人都知道比目鱼的眼睛是在同一侧的,身为肉食性动物的它,显然既不是食草动物类型的分布也不是食肉动物的分布。而这奇特的位置同样由于生存环境引起。
比目鱼一般喜欢潜伏在浅海的沙质海底,在身上覆盖一层沙子,只露出两只眼睛。一方面躲避敌人的侵袭,另一方面捕食小鱼虾。同一侧的两只眼睛能避免它们侧躺在海床上时,沙子进入眼睛,同时也形成了很好的伪装。
到这里,这个答案已经非常清晰了。不管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或者是奇特的比目鱼,它们都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而眼睛的不同位置就是它们在适应环境后,保留下来的最优结果。
人类眼睛的位置,其实也是这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