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因业务调整该接口将于北京时间2023年8月1日0点下线,届时该产品功能将无法正常使用,为了避免对您的业务造成影响,请您尽快做好相关业务调整。详见:https://cloud.tencent.com/document/product/271/907111 清朝冷知识:多尔衮兄死娶嫂?雍正篡改圣旨? - 历史冷知识 - 历史 - 我爱趣道网

清朝冷知识:多尔衮兄死娶嫂?雍正篡改圣旨? - 历史冷知识

纸扎戏偶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了清朝历史的正史,是一部纪传体史书。
       我取几个真实片段,让大家感受下历史被打扮成什么样~
       《清史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清朝历史。

  • 我已剪短我的发
       在《还珠格格》和《延禧攻略》等清宫剧中,都有皇后乌喇那拉氏剪发的场景,对此《清史稿》中确有记载。
       清乾隆帝在孝贤纯皇后,即富察氏去世之后册立乌喇那拉氏为皇后,但这位皇后却屡忤上旨,冲撞皇帝。
       《清史稿》中记录为“国俗忌剪发,而竟悍然不顾”,按当时的满清风俗,尤其后宫女子,如果没有长辈过世,是决不许剪发的。

       恰恰当时皇太后还在世,乾隆帝更是有名的孝子,此事的后果可想而知,最终乌喇那拉氏在死后仅按照皇贵妃的待遇下葬。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清史稿》中记载孝贤纯皇后为“后恭俭,平居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岁时以鹿羔制为荷包进上,仿先世关外遗制,示不忘本也。上甚重之。”

       贵为皇帝,对皇后亲手缝制的荷包能如此珍视,可见乾隆帝对先皇后何等的用情至深,也许正因这份铭心刻骨,才会越比越心寒,进而对乌喇那拉氏的表现更加不满。
       乌喇那拉氏或许性情上存在瑕疵,但她应该明白,一入宫门深似海,身体且不是自己的身体,头发自然也不是自己的头发。
       她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悔吗?
       如果她能于富察氏之前出现在乾隆帝面前,还会如此失仪失态吗?不得而知了,人生哪有如果。
  • 明天我要嫁给你啦
       看过《孝庄秘史》的朋友们都会有一个疑问?
       孝庄到底有没有下嫁过多尔衮,有些八卦的我自然也很好奇。
       先看看这个说法的由来,传闻多尔衮与孝庄相识于年少,因孝庄被皇太极看中而被收入后宫,待多尔衮摄政后,便让孝庄下嫁给他等等。那么这个说法有根据么?
       首先,兄死,弟娶嫂,合乎当时满清风俗,换句话说,当时贵为摄政王的多尔衮,手握军政大权,即便真这么做了,也“合乎情理”,看来理论上成立。
       《清史稿》中记载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病逝(年仅38岁)。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亲政的顺治皇帝将睿亲王多尔衮尸体从坟冢中扒出,鞭尸、枭首,宣布十大罪状。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顺治帝福临对这位曾经力挺过他们孤儿寡母,且对清廷战功赫赫,并且一手扶持他登上皇位的皇叔父摄政王,如此的憎恨,似乎有隐情,是把持朝政?
       还是欺负母亲?
       但都没有直接证据。
       《清史稿》有一段,孝庄生前嘱咐康熙皇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可见,她不愿死后与皇太极合葬,是愧疚,是怨恨,还是不愿劳民动众,已无从查证了。
       仔细翻阅整本《清史稿》,就没有对孝庄是否下嫁的记载,所以一切都只是后人猜测。
       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数历史风流人物,哪个能逃过后人的评说。
  • 我的错,谁的锅?
       许多小说、评书作品中,都写过有江湖人高来高去。
       夜入皇宫大内,有意刺王杀驾的场景,可此类事件太难成真,但在清嘉庆年间居然险些发生了一次。
       《清史稿》记载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匪七十余众,犯禁门,入大内…欲入养心门,朕之皇次子亲执鸟枪,连毙二贼,贝勒绵志,续击一贼…竭二日一夜之力,剿捕搜拿净尽矣。”

       当时的皇次子就是后来的道光帝,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恐怖分子是有预谋的闯入皇宫。
       且皇子贝勒已经被迫亲自上阵,说明此事已经相当严重,用嘉庆帝的话说就是“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
       周星驰电影《武状元苏乞儿》就是根据此事改编,嘉庆帝为此写了一篇《遇变罪己诏》。
       告诫群臣“因循怠玩”,“切勿尸禄保位,益增朕罪”。
       嘉庆帝认为自己有错有罪,但是这口锅谁该来背呢。
       读《清史稿》发现,从满清入关开始这276年统治过程中其实战事一直不断,尤其至乾隆中晚年开始,清朝在战事上已经多有不顺,大小金川叛乱,准噶尔部内讧,廓尔喀(今尼泊尔)入侵西藏,缅甸进攻云南,台湾农民起义,白莲教、真理教作乱…

       清朝从此由盛转衰。
       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同时,清朝延续明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当时的中国全面落后,盛世之下埋藏了巨大危机。
       一场恐怖袭击,看似毫无征兆,结果却震荡朝野。
       一场科技变革,看似事不关己,但差距越来越大。
       谁的错,谁的锅已经不重要,嘉庆帝看到了清官员们的因循怠玩,但被历史局限的他没有想到祸患才刚刚开始。
  • 你是我一首唱不完的歌
       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之中,都在努力刻画清历代帝王的专情,仿佛爱新觉罗俨然成为痴心的代名词。
       查阅《清史稿》及相关资料,确实也可以找出几处“代表之作”。
       皇太极封海兰珠为宸妃,并居关雎宫。
       我曾经去过沈阳的老故宫,亲自到过关雎宫,房间其实并不大,但是地位超凡,“宸”指北极星的所在之处,借指帝王所居。
       皇太极亲临松山之战前线指挥期间,据《清史稿》记载,“乙酉,关雎宫宸妃疾,上将还京”,“庚寅,宸妃薨。辛卯,上还京”,能让皇帝从前线数次亲自回京探望,似乎可以看出宸妃在皇太极心中的分量。

       董鄂妃死后被顺治帝追封为皇后,同时也是中国最后一位独立谥号的皇后。
       史学界曾评价她为“世祖虽有过情,董鄂却无败度”。
       《清史稿》之中也有关于“独不及酬皇太后暨陛下恩万一。妾殁,陛下宜自爱!惟皇太后必伤悼,奈何?”

       的记载,将董鄂妃刻画的知书达理,更愈显顺治对其的宠爱与不舍。
       风流倜傥的乾隆皇帝,一生挚爱原配妻子孝纯贤皇后,乾隆帝晚年更是写出了“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
       意思是“你那么早就走了,我一个人活得再长,又有什么意思呢?”,也可见其用情至深。
       此类故事还有很多,《清史稿》之中记载的清朝皇帝在男女之情上似乎各各都是痴情种。
       可是也不要忘记,顺治在宠爱董鄂妃的同时,也和别的妃子生下了八位皇子。
       风流皇帝乾隆,一次南巡就带上了数十名嫔妃。
       《清史稿》之中更是记下了“苦情”皇帝皇太极的名言,“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

       所以,爱情与婚姻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更何况是在帝王之家,记着你的脸色是我等你的执着,你是我一首唱不完的歌。
  • 求佛
       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愿意用几世换我们一世情缘。
       既然前面已经说到了满清皇帝们的专情,那就不得不提一下满清四大悬案之一的顺治帝出家案。
       据说,顺治帝专情董鄂妃,但无奈情深不寿,造化弄人,董鄂妃年仅21岁就于顺治十七年香消玉损,离顺治帝而去了。
       另有传闻,说顺治帝不爱江山爱红颜,竟由此厌世,打算出家为僧。
       在董鄂妃死后,孝庄太后百般苦劝,最终顺治帝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即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
       其实,这纯粹是民间“野史”,根据《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十八年正月壬子,上不。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帝崩于养心殿,年二十四”。
       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已然驾崩,所以他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出家。
       但又有人提出,《清史稿》之中也记载康熙皇帝6次南巡,其中4次登上五台山,并且留下了:
       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
       文殊色相在,惟有鬼神知。

       这样引人联想的诗句,是否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
       我认为康熙皇帝“携蒙古诸王”朝拜五台山,根本目的恐怕还是在于利用五台山的佛教,进而“柔服蒙古”。
       并不是为了找父亲。
       关于顺治皇帝出家五台山的传说,查无实据。
       顺便说一下,那个吴良辅,也在康熙元年被诛。
       爱情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寻常人的爱情也可以让人痛彻心扉,不仅仅是帝王。
       如何化解情爱之苦,仓央嘉措的《十诫歌》之中也许有答案。
       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 香水有毒
       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
       哪有女子不喜香,可说到香味,我们就不能不说一说“香妃”的故事。据《清史稿》记载,在乾隆帝的四十余名嫔妃之中,有且仅有一名来自回部的容妃。
       所说的回部,不是指回族部族,而是指维吾尔族。
       关于这位香妃,在《清史稿》之中的记载为“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

       但在野史之中,围绕“香妃”而结成的故事,却被绘声绘色的大肆渲染,甚至已经有些真假难辨。
       人物和故事可以编造和遐想,可我们还是要尊重历史。
       这位香妃也不是被掠进宫。
       而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回部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清兵入回疆平叛之后,乾隆帝封额色尹为辅国公,封图尔都为一等台吉(仅次于辅国公的爵号)。
       图尔都送妹妹入宫,这位因政治联姻而来的女子,就是后来的容妃,也就成为了后世传闻不断的香妃。
       据记载,容妃在宫中享有特殊待遇,乾隆帝非常尊重她的民族习惯。
       允许她在宫中长期穿着维吾尔族服装,还在宫中专设了维族厨师,以保持容妃的维族饮食习惯。
       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圆明园奉三无私殿设宴会餐。
       容妃已入主了西边头桌的首位,到同年十二月乾清宫大宴,容妃又升格到了东边坐桌的第二位。
       这时的容妃已经48岁,而她的地位与殊荣达到了近乎顶峰。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离世,享年55岁。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已经不用在意她的身上究竟有没有异香,因为就像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说,“香水应该擦在脉搏跳动的地方,这样,它可以感受到你的心跳——像爱一样,香水触及的不是脑,而是心。”
  • 走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皇家密辛必定会成为后世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清廷十二帝之中,雍正皇帝属于饱受非议的一位。
       从他的继位过程,到他的驾崩,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虽然在位时间不长,可民间野史却始终没有放过这位帝王。
       据《清史稿》之中记载,在康熙帝晚年的人事任命上,就已经开始逐渐提拔胤禛派系的官员。

       例如,隆科多上任步军统领,总领京城布防,戎马一生的康熙大帝不会不知道军权在手的重要性。
       同时将年羹尧提任川陕总督,授以兵权挟制同样手握重兵的十四皇子。
       据传闻说,雍正帝在继位之初,篡改了康熙帝的遗旨。
       其实这纯熟笑谈,满清圣旨一定是要由满蒙回藏汉等多种语言同时记录并传达下去,单单将“十四”改为“于四”是不可能坐稳江山的。
       《清史稿》之中记载,雍正帝自幼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地位尊贵于其他皇子。
       康熙帝登基六十周年大庆时,胤禛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参加贡士会试试卷复查事务。
       冬至时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细心的人可以看出,这些事情全都应该是未来接班人才可以去经手的,可见圣祖康熙为儿子的继位做足了铺垫。
       至于吕四娘刺杀雍正的民间故事,更是属于以讹传讹,民间刺客入宫行刺,绝无可能。
       至于此故事的来源,其实是因为雍正帝的庙号为世宗,而明朝也有一位世宗皇帝朱厚熜,这位才是差点死于宫女之手,于是在后人有心或无意的杜撰之中混为了一谈。
       《清史稿》之中记载,康熙帝对其评价为“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雍正帝善于治国,勤于政事,才德兼全,恩威并施。为康乾盛世的衔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至于后人的褒贬是非,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但丁《神曲》中就写到“走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 火车开往落日
       火车嘎达嘎达嘎达的响--《火车开往落日》。
       铁路运输的能力和发达程度,可以直接反应出一个国家经济建设的先进程度,欧美列强也都是在蒸汽革命之后,开始大力发展铁路运输,从而加快了国力的增长。
       在《清史稿·交通志》中记载,第一条投入使用的铁路是国人于光绪三年修建的,“有商人筑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八十里,是为中国自筑铁路之始”。

       其实,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已经可以感受到大清的风雨飘摇,帝国的落日余晖。
       这条铁路是为满足“开平矿物局”的运煤需要,并由李鸿章奏请新建。
       但是由于没有充分估计修铁路的难度,结果作罢。
       四年之后,李鸿章再次奏请,可在如何使铁路与中国国情结合的问题上又犯了难,最终以“只要火车,不要火车头,套上毛驴和骡马拉火车”的方式实现。
       唐胥铁路上第一辆蒸汽机车的牵引力只有100多吨,每小时行驶仅5公里。
       同治初年,英美等国两次建议在中国修建铁路,但均遭清政府拒绝。
       同治四年,美国人运来一辆火车,在北京宣武门外修了一段铁路,打算进行推广。
       到了表演的那一天,达官贵人都来看热闹,可是火车开动时发出的声音太大,让文武官员都捂起了耳朵。
       光绪元年,英国人在上海至吴淞之间修了一条铁路,可铁路是买下来了,却并未使用。
       最终落了一个花银子再雇人拆掉,沉入海中。
       看到这里,请不要笑。
       这就是当时远远落后于列强的大清国,中华大地在那个时候已经严重的与世界“脱轨”,之后的落后挨打,也就成为了“必然”之势。
       当今世界,更加开放、包容,铁路将肩负“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使命,一列列开往欧洲的高速列车,正在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体现中国担当。
  • 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这道菜成名于清代名臣丁宝桢。
       因平息捻乱有功,被赐“太子少保”的头衔,“少保”又称“宫保”,所以丁宝桢也被人称为“丁宫保”。
       任山东巡抚时,他非常爱吃这道菜,丁宝桢调任四川总督后,进而把爆炒鸡丁带到了四川,最终发展成为御用的名菜之一。
       据《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丁宝桢列传)记述道:“安德海者,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八年秋,乘楼船缘运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至泰安,宝桢先已入告,使骑捕而守之。安德海犹大言,谓:‘汝辈自速辜耳!’传送济南,宝桢曰:‘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奏上,遂正法。”

       这段故事被民间广为流传,慈禧太后派其宠爱的贴身太监安德海南下江浙置办龙衣。
       他沿途招权纳贿,耀武扬威,搞得地方鸡犬不宁。
       丁宝桢以清宫祖训“太监不得私自离京”为由,砍头示众。
       其实,丁宝桢此举也是当时的皇权同太后一派明争暗斗的延续。
       此后,他虽屡有建树,却反遭慈禧太后指示人弹劾,其根源皆因于此。
       丁宝桢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等人同为“中兴名臣”。
       为人刚正不阿,时人赞曰:“丁宝桢严刚有威”,不畏权势。
       清政府调他协助名将僧格林沁亲王坐镇淄川,僧格林沁以皇室亲王自恃,居功自傲,“见司道官不设座”。
       丁宝桢在动身之前,派人告知僧格林沁:“坐则见,否则罢”,态度十分强硬,丁宝桢此举使僧格林沁“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丁宝桢在任期间治理黄河,兴修水利,诛杀患逆,整顿吏治,兴办洋务,体恤民困,《清史稿》赞其操守“清绝一世”,评价他“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这在晚清封建官僚中实属少见。
  • 女人花
       花开花谢终是空,女人如花花似梦。
       根据《清史稿》记载,慈禧太后是个名副其实的才女,自幼便接受过正统教育,“年十六时,五经成诵,通满文,二十四史亦皆浏览”。

       同时,她对文史甚至绘画都非常爱好,据传6岁时就能背诵《三字经》等文,据记载“包括唐诗宋词,都能用满汉双文背诵。”
       入宫后,慈禧因才学出众,经咸丰帝同意,可以参与批览各省奏章,并且还能给咸丰帝提供颇有见地的建议。
       看到此处,是否有一些似曾相识。
       没有错,历史上的吕雉、武则天都有着同样的相似经历,她们也都是这样一步一步接近了权力的中心,最终开始了各自的权利游戏。
       其实,咸丰在临死前召载垣、端华、肃顺等人,任命了八位顾命大臣,在《清史稿》之中记载为“赞襄一切政务”,这也是为了防止慈禧母因其子贵进而专权的一步棋。
       《清史稿》中还记载过:“孝贞(慈安)皇后既崩,太后(慈禧)独当国”,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录,显得有些欲盖弥彰的感觉,其中的弦外之音不免令人玩味一番。慈安“优于德”,待人宽厚,慈禧“优于才”,善于权变。

       于是,东西两宫垂帘听政,最终演变为慈禧独掌大权。
       每当人们说起慈禧太后,很多人都会印象的认为她是中华的罪人,是她使中国沦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我觉得,这个掌握中国政权长达47年之久的无冕女皇,其实非常不简单。
       在她直接参与的统治时期,正是中国开始走向危难的时段,内忧外患全面爆发,这绝不是一个女人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扭转的。
       慈禧太后看起来文韬武略,其实她只不过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女子而已,历史的进程只会滚滚向前,绝不会因为是一朵“娇花”就去怜惜她。
       老王:实际上,慈禧的写作水平一般般:
       下文括号里都是错别字。
       “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骄敖(傲),以(依)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朕冲龄,诸多挟致(制),往往谙始(暗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满是胡谈乱道。嗣(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办国事?若不即早宣示,朕归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正(政)?”宣布“恭亲王著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
  • 繁华过后成一梦
       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岁月禁不起太长的等待,春花最爱向风中摇摆,黄沙偏要将痴和怨掩埋。
       关于宣统帝溥仪,在《清史稿》之中有关这样一段话,“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而国运亦因此而倾矣。呜呼,岂非天哉!”。

       相信在有了这样的概述之后,已经不需要再对宣统帝溥仪的一生做过多的评判了。
       在那样的时代的背景之下,任何人都是渺小的,即便贵为皇帝,也不免显得卑微了几分。
       溥仪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
       而他的一生之中真正快乐时光非常少,曾三次登上皇位的宝座。
       但是又三次变为平民,在他的大部分时间里,难以成为他自己。
       一辈子都被人当做棋子甚至傀儡,几番在命运的捉弄之下,已经模糊了自己的身份。
       光绪帝驾崩后的第二天,慈禧太后就在临终安排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任皇位,这也是他第一次登上皇帝的宝座。
       由于光绪帝无子,溥仪是光绪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的儿子,因为溥仪年幼,由隆裕太后和载沣共同摄政,但是此时大清王朝的局势,已经不是任何一个人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逆转的了。
       《清史稿》在最后的篇章用了这样的一段话,“大变既起,遽谢政权,天下为公,永存优待,遂开千古未有之奇。虞宾在位,文物犹新。是非论定,修史者每难之。然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所见之世且详于所闻,一朝掌故,乌可从阙。傥亦为天下后世所共鉴欤?”

       末代皇帝溥仪,他经历并见证了旧时代的覆灭,于此同时也亲眼目睹了新时代的到来。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任何人都只是浪花一朵,不必强求,也不必感慨,只要心中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就够了。
  • 转载请标明来源出处:我爱趣道网(quzhishi.com)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趣道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