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2年),开封府的公堂上,两位薛姓兄弟要告状,当看了状纸内容之后,主审差点儿没坐地上。
因为这两位居然状告当朝宰相张齐贤,还有他们两人的后母柴氏。
宰相张齐贤曾经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在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德高望重、能力突出的北宋宰相怎么就成了被告了呢?
再看同为被告的柴氏,竟然也同样大有来头。
原来,这位柴氏本是赵匡胤时期的宰相薛居正之子薛惟吉的第二任妻子。
好家伙,一群“神仙”在打架。
主审顿时就醒了盹。 -
薛居正曾主持编著过《旧五代史》,可是“怕老婆”却更加出名,其正妻自己不能生育,也不允许薛居正同家中众婢妾生孩子。
可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传宗接代,薛家收薛惟吉为养子。
薛居正十分喜爱这个养子,多少算是弥补了他心中的一些遗憾。
薛惟吉的原配妻子死得早,但给薛家留下了两个儿子薛安上和薛安民,也就是本案的两名原告。
薛惟吉随后娶了柴氏,柴氏也就自然成了后妈。
薛惟吉不善治家,而自古后妈和前任留下的孩子之间,又有着天然的隔阂,所以柴氏和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闹得很僵。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薛家的“光荣传统”,直至薛惟吉去世,柴氏也没有为薛家生过一儿、养过一女。
薛惟吉死后不久,柴氏与薛安上和薛安民就为争夺了家产,矛盾激化起来。
这件事,还是打到了开封府的公堂之上。
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两位兄弟所告的居然是,柴氏想要再嫁给宰相张齐贤,而张齐贤是想要借此夺走本该属于他们两人的薛家财产。
《宋史》:“居正妻妒悍,无子,婢妾皆不得侍侧,故养惟吉,爱之甚笃。” -
一桩前宰相家中后人的遗产风波,竟然涉及到了当今的一位宰相,开封府当然明白这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无论怎么判都会是大麻烦,于是索性按例,如实上报隔了宋真宗皇帝。
宋真宗看后哭笑不得,毕竟此事涉及当今宰相,自然还是息事宁人的好,否则传入民间的话,实在是好说不好听。
于是,他派出一名御史从侧面询问事主柴氏,结果不问还好,这一打听倒惹出了更大的麻烦来。
这位柴氏毕竟也是前宰相家的后人,面对皇帝的御史,毫不怯阵,大大方方的讲说起了来龙去脉。
柴氏告诉御史,薛家两兄弟其实是受了宰相向敏中的暗中指示。还得意的说,宰相向敏中还曾经向自己求婚。
御史听完,下巴都快掉了…
一个宰相还不够热闹,再来一个。
这位向敏中也是大宋名臣,而且任宰相之后,他谢绝上门的宾客,受到了真宗的称赞。向敏中以勤于政事,素来以老成持重而闻名,但是怎么也牵扯进了这桩破事中了呢?
据柴氏说,向敏中并且打算买薛家宅院,遭到她柴氏的严词拒绝,也正是由于她的拒绝,导致向敏中心怀不满,进而才唆使薛安上和薛安民诬告自己。
至此,一桩争夺家产的官司,彻底演变成了六十岁的张齐贤,五十三岁的向敏中,这两个宰相争娶一个寡妇的闹剧。
御史哪敢隐瞒,只能如实回禀宋真宗。
宋真宗怀着郁闷的心情,亲自询问宰相向敏中,向敏中听后一口否认,并说他的妻子刚刚去世,没有打算再娶的想法。
既然宰相都亲口这么说了,宋真宗也就下旨不再追究此事。
《宋史》载,“敏中言近丧妻不复议婚,未尝求婚于柴,真宗因不复问。” -
皇帝都亲自来当和事佬了,总该给面子了吧。
我们都想错了,这件事情还远没有结束。
柴氏果然有“名门之后”的“大家风范”,你们说结束了,老娘还没完呢!
不依不饶的柴氏把告薛安上和薛安民两兄弟告上了开封府。
原来,为了让薛家后人能有正常的生活保障,宋真宗曾下诏,不许他们卖掉父祖的产业。
这次,柴氏状告两兄弟违抗宋真宗不许卖掉父祖产业的圣旨,并且将矛头直指欲买薛家宅子的宰相向敏中。
有句老话,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同向敏中颇有不和的盐铁使王嗣宗趁机发难,向真宗皇帝密告向敏中说谎,并称向敏中最近正准备迎娶已故驸马都尉王承衍的妹妹为妻。
宋真宗将信将疑的派人专程询问此事,结果竟然是真的。
那么,先前向敏中先前一口否认的那件事情,是真还是假呢?宋真宗心里没底了。
负责此案的御史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柴氏如此大胆的上告,居然是受了宰相张齐贤的儿子,时任太子中舍张宗诲指使。
宋真宗皇帝此时,像是嘴里吃到了一只死苍蝇一般:你们不是一个个都没完没了么,那就彻查吧,查一个就办一个。让你们恶心朕! -
随着天子震怒,宰相张齐贤被贬为太常卿、分司西京,其子张宗诲贬为海州别驾;
向敏中被罢相,贬为户部侍郎,出知永兴军;
那位柴氏最后不仅没有成功的嫁入张齐贤府中,还被罚款铜八斤;
而抗旨出售薛家老宅的薛家薛安上和薛安民两兄弟,也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至此,全部当事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可谓没有真正的赢家,尤其是两位宰相,也因为出了这样的事情,名声有损。
《宋史》载,“柴又伐鼓,讼益急,遂下御史台,并得敏中质宅之状”。 -
我们不禁要问,张齐贤和向敏中身为宰相,为什么会同时都要娶柴氏这个寡妇呢?
其实,宋代的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仁”,在对于妇女再婚改嫁的事情,无论是从法令还是民俗都是非常宽松的,对于婚姻的自由十分的通融和理解,甚至支持寡妇携带属于自己的财产改嫁。
同时,宋代的很多男性并不愿将自己的财产等合法劳动所得归入族产之中,而法律又保障妇女自由支配其财产的权利。
当男子去世或者意外死亡之后,置于妻子名下的财产,随着妻子的改嫁,会一并带入新家,这样自然会引发改嫁妇女与原夫族之间不可避免的财产纠纷。
本案的真相已经一目了然,绝不是什么因为柴氏的风韵犹存,后来著名理学家程颐一针见血的指出,两宰相争娶一寡妇的闹剧,其根源就是“为其有十万囊橐故也”。 -
当然,事情还有一个侧面原因。
这就要回到开篇的问题了。
为什么说宋初官员“穷”?薪水?生活水平?到手工资?收支平衡?然后才是能不能高薪养廉的问题。
穷不穷=收入—支出
收入
北宋工资条: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宋初宰执的薪俸,除了月贯300的料钱,其他各种赏赐也都是其他官员所难以企及的。所以,宋朝宰相的薪俸水平高是毋庸置疑的。
其他官员的不细说了,看表格吧。
实际到手工资多少?
宋朝有一个叫“省陌”的惯例——到手工资只发放标定的77%,而且到手工资也并不全发钱,二分现钱,一分折支。
算下来,到手的钱就没那么多了,大部分官员甚至很少。
支出
宋初官员的生活水平:
标准不同,不同研究论著对于官员家庭需要多少钱,估量也不同。《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中,认为20口之家,至少需要20贯。《中国文官俸禄制度》中则认为,20口之家每户至少需要100贯,才能维持体面的生活。
对比表格,如果按100贯标准,能过上比较体面生活的,除了宰执和三司使就没人了。
老王去查了一下其他史料,比较偏向于每月30贯,能勉强满足温饱的生活。
按这个标准,至少也要郎中(五品)以上才行。
再根据何忠礼先生在《宋代官吏的俸禄》一文中引用了《长编》元祐元年(1086)的一则史料:
“京官自承务郎至朝议大夫凡二千八百余人,选人一万余人。而朝议大夫以上为正一品至从五品的大官,人数甚少...”
估算文官共约13000余人,其中大概五品以上官员不到200人,才能做到温饱。
上面是按照基本生活需求标准计算的,还不算其他社交活动需要。 -
所以单说薪资水平,宋初官员并不低,“穷”的原因还和一下两点有关。
一,宋初的科举考试以及家族制度
宋之前,官员大多出于门阀士族,有家底,不指望工资过日子。
而宋朝科举考试兴起之后,门阀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大批出身贫寒的士人走进仕途。普遍家底薄,负担重。凤凰男,一个人挣钱家人一起花。
二,宋朝的待选制度
宋朝“冗官”的现象,一直为人诟病。
当时不像现在的公务员,考上了就可以干到退休。而是几年成一考,考核过了就等着安排下一份工作。就是等着填坑。有人退休或离职、调动等,有坑了才能轮到你。
“盖七六年而后得三年之禄”。
王安石称,九年中,只有三年是在职拿工资的,其他时候是闲着没钱拿的。
所以,整体算下来,薪俸就不高了。
三,家庭组成
现在,正常的普通家庭,五六个人是正常的。
而宋朝呢,举几个例子:
宋真宗时期的大臣杨亿,“良贱相从三十余口”;
宋仁宗时期的大臣石介,“衣食夫五十之口”;
宋神宗时期的秦观,“聚族四十口”...
这几十口也不都是家人,还有佣人的生活开销。
——此段数据参考@知乎宋梦梁 -
至于后来北宋官员俸禄,也是因为经过王安石变法之后,一点点的得到改善。
灰色的,有矿的,特殊的,咱不能算这里。
至于高薪养廉,本身就是个问题。
综上,没啥可说的了。
网上很多人转,宋朝官员薪水高,再带出高薪养廉的问题。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咱们先从“两位大宋当朝宰相,争着娶一个寡妇...”的一场闹剧说起。
本文转载自:历史教师王汉周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趣道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