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录取通知书长什么样

纸扎戏偶

  

  每年的7月份,是各个大学开始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间,古往今来,考试(科考)都是重中之重的人生大事。十年寒窗苦,只盼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因此录取通知书也随之成为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东西。虽然“录取通知书”这个词汇听起来颇为现代,但它早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那么古代的录取通知书是什么样子呢?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真正成型是则是在唐朝。而古代第一份正经的录取通知书,也是那时发展出来的。

  唐朝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朝廷对这些精心选拔出来的人才也是十分重视,连录取通知书用的都是“泥金帖子”,“泥金”就是指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

  后来泥金帖子制式配上了专用的纸张,录取通知书就有了正式的名字:金花帖子。宋朝赵彦卫的《云麓漫钞》有载:「国初,循唐制,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於帖面,而谓之牓帖,当时称为金花帖子。」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录取通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明朝开始,录取通知书开始被称为“联登”、“捷报”或“报帖”,民间称为“喜报”,上书考官姓名、考生姓名,中的哪一科,第几名。到了清朝,出现了刻板印制的录取通知书,就远不如金花帖子那般精致了。

  

  

捷报

  明清的录取通知书发放,轻内容而重形式,重点并不在于书文本身,而在于“通知”。被录取的进士张榜后,朝廷会立即派人骑快马向各行省飞报,当地官府接报后即派人向中进士的府第报喜。报喜人在远处就高喊“报喜报喜”,此户家人则齐聚门前迎接。报喜的走进府邸用棍棒打破几样物件“除旧布新”,府上送予银两酬谢,同时鞭炮齐鸣,高挂报帖。

  

  

清代科举捷报印版

  《儒林外史》中曾对此有过详细的描写:「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将来。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又是几匹马,二报、三报到了……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趣道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