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乃是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年间,清朝国力正值康乾盛世的顶峰,乾隆怀着整理文化典籍和销毁“反动”书籍一公一私两个目的,组织大量人力财力,耗时近10年,编修了《四库全书》。其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而这么多的书整理在一块,总要有个章法,“四库”正是对这些图书的分类方法。
“四库”又称“四部”,分别是经、史、子、集。这是中国自汉代以来形成的比较普遍的图书分类方法。《四库全书》的“四库”之下又分许多小类。
经部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史部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子部包括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著述,及部分佛、道典籍、古代小说等;集部包括楚辞、汉赋、骈文、唐宋诗词、元曲、历代文集等。
丛书简单说,丛书就是一套书,即在一个总书名下汇集多种单独著作作为一套共同出版的图书。它通常是为了某一特定用途,或针对特定的读者对象,或围绕一定主题内容而编纂。其中除了文丛的丛书名外,每本书都有各自的书名。就编著者而言,有整套丛书的编者,也有每本书自己的编著者。一套丛书一般有相同的版式、书型、装帧等,且多由一个出版者分次陆续出版。常见的有作者文丛、专著文丛、名著文丛等。比如“中国当代优秀长篇小说文丛”、“外国优秀童话故事文丛”、“村上春树全集”等。
古往今来的丛书,敢称为“全书”的,也只有《四库全书》了,因为它差不多是囊括了古代所有的图书。《四库全书》修成后,乾隆命人抄成七部,分别藏于清代南北七大藏书阁,即紫禁城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北四阁)和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和杭州文澜阁(南三阁)。之后,这七部《四库全书》伴随着康乾盛世的余光,在安定和荣耀中度过了半个世纪。此后,在中国近代连绵不断的战争炮火中,厄运不断。
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 后经多次修补后恢复,但仍然散佚过半,目前藏于浙江省图书馆。文渊阁本原藏于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本于1950年代被政府调拨到中国国家图书馆。总体算起来,七套《四库全书》目前还存三套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