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是关于生死存亡的事情,《孙子兵法》上说:兵者,诡道也。也就是说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然而春秋时期的打仗则是另一幅画面,春秋时期,打仗还是要讲究礼仪的。
打仗还要讲究礼仪?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然而实际上是真实存在的,比如说:
1、不加丧,不因凶
在春秋时期,进行战争需有名义和缘由,正所谓师出有名,如果这场战斗没有理由,那就会遭遇到全天下诸侯国的唾弃,被指责为无信无义的国家。如果敌国的君主死了,敌国朝堂动荡,那么就不能攻打对方,趁对方君主新丧而攻之,乃是小人之举,不能为之。如果敌国爆发了瘟疫,或者闹灾荒,洪水,国力空虚,也是不能攻打对方的,此也是小人之举。
2、递交战书,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即便师出有名,也不能直接举兵,你需要先去递交战书。战书上要说明白,我要和你开战,地点在哪里,时间约定在几时,你是否敢来应战?不敢来你就直接认输,敢来的话打。
另外,在春秋时期就有项规定,两军交战,不斩来使,送书信的使臣是不能被杀的,杀了使臣,就如同杀了对方的君主,对方甚至可以以此来发起灭国之战,吞并你的地盘,其他诸侯国也不会说什么。
3、布阵交锋,不可趁虚而入,不鼓不成列
对方决定应战,大家拉着部队根据约定的时间,来到约定的地点,如果对方的部队还在缓慢的集结之中,我也不能发动进攻,因为这是不义之举,不可为之。必须得等到对方人到齐了,摆好了阵势,双方这才展开拼杀。
4、不重伤,不逐北
就是格斗的时候不能让同一个人重复受伤,如果对方已经受伤了,都不能再打第二下。打败了别人就该见好就收,不能揪住不放。
还有很多,比如“不擒二毛”,就是不能俘虏头发花白的老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那时候虽然诸侯国崛起,周天子式微,但大家还是会遵循周朝的相关礼节,所以都还算比较克制。等到战国时期,战争增多,互相征伐愈加凶残,灭国之战时时发生,战争要残忍和血腥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