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是什么 五德终始是什么

纸扎戏偶

  

  “五德”是指事物的水、火、木、金、土五种德性或品质,这种学说在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中最常见。据史书上记载从三皇五帝时就出现“五德终始”了,如伏羲氏为木德王,神农氏为火德王,明朝为火德,清朝为水德。

  “五德“学说最早由战国时代的邹衍提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配于各朝代,认为改朝换代就是五德的相生、相克和终始循环。 《史记,孟子苟卿列传》:“邹衍睹有国者益淫移、不尚德。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五行配帝王之德有二法:一为依五行相生之顺序,伏羲氏(木)、神农氏(火)、轩辕氏(土)、金天氏(金)、高阳氏(木)、尧(火)、舜(土)、禹(金)、裔(水)周(木)、汉(火)。二为依五行相胜(克)之顺序,周火德,则秦以水德代之;秦水德,则汉又以土德代之。

  “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是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历史观。“五德”即事物的水、火、木、金、土五种德性或性能。“五德终始”即“五德”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邹衍继承早期的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了“五德终始”、“循环相胜”的观点,试图用当时的天文学知识来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问题。

  邹衍创建“五德终始说”,本意是想从他“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谈”的阴阳五行研究中,罗列出天降的灾祥祸福,来恐吓那些骄奢淫逸、“不尚德”的统治者们,希望他们能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办事、治民,能“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之施”及于黎庶。但是五德终始说的创立客观上却迎合了战国后期各国君主实现统一大业的心理愿望,为他们提供了统一天下的理论依据。

  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以秦文公出猎获黑龙作为水德兴起的符瑞,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遂成为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自秦汉直至宋辽金时代,五德终始说一直是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故自秦推五胜,以水德自名,由汉以来,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但宋金以后,沿袭千余年的五运说最终被逐出儒家政治文化的主流而趋于消亡。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趣道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