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因业务调整该接口将于北京时间2023年8月1日0点下线,届时该产品功能将无法正常使用,为了避免对您的业务造成影响,请您尽快做好相关业务调整。详见:https://cloud.tencent.com/document/product/271/907111 史上最狠皇后,非武媚非吕雉? - 后宫冷知识 - 历史 - 我爱趣道网

史上最狠皇后,非武媚非吕雉? - 后宫冷知识

纸扎戏偶

      武后“骨醉”王皇后与萧淑妃,
       吕后“人彘”戚夫人,
       与她血洗太子党、断腕殉夫比起来,
       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  
       天赞五年(公元926年)七月二十八,对辽朝述律平皇后来说,既是一个波诡云谲、杀机四伏的日子,又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
       因为,就在一日之前,她的王,她的男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了。
       死在了东征渤海国(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东北政权,都东牟山)、班师回朝的路上。
       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主。
       而此刻,很多人,包括朝中位高权重的契丹贵族,各路皇室,尤其是皇太子耶律倍,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主”。
       皇太子耶律倍的分量很重。
       耶律倍,又名耶律突欲,还有个中国名字叫李赞华,是辽太祖和述律皇后的大儿子。
       战报上说,一搞定渤海国,辽太祖就将其改名为东丹国,并封耶律倍为东丹王,加赐天子冠冕及王号“人皇王”。
       阿保机的尊号是“天皇帝”,述律平是“地皇后”,循“天、地、人”三才,那“人皇王”耶律倍在辽朝的地位,自然是“二人之下,万人之上”。
       眼下,老爹“天皇帝”崩了,老妈是个女子,这大辽的皇位舍我其谁?
       东丹王耶律倍是这样想的,他的拥趸也是这样算计的,所以,不等辽太祖的灵柩被运回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赤峰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大殿之上已是剑拔弩张,暗流汹涌。
  •  
       最先发难的,是站队皇太子耶律倍的七八个朝臣。
       “皇后,天皇帝已经归天,”
       领头朝臣话只吐出一半,下半句“按制长子继父位”还没到嘴边,就见一丝冷笑从述律皇后脸上浮掠而过。
       “各位都是先帝宠信的大臣。”述律皇后插话道,“先帝驾崩,你们想不想他啊?”
       这还用说吗?必须悲伤,必须想念:“臣等对先帝忠心耿耿,恨不得以身相随。”还有几人演技上线,现场飙起了泪。
       而让他们做梦都没想到,这个答案,这番表演,正是述律皇后想要欣赏的。
       “既如此我就成全你们,都去陪先帝吧。”
       说罢,述律皇后压根不给他们反悔理由,手臂一挥,数十早已设伏的侍卫现身冲前,三下五除二控制住众人,紧接着押出殿外。
       片刻光景,侍卫便拎着一串脑瓜子来报,说大伙都很积极,都争先恐后陪先帝去了。
       这娘们够狠,是真杀,绝非闹着玩啊!
       顷刻间,气氛紧张得几乎凝固,只听一颗颗心脏在“怦怦怦”地狂跳。那些原本合计好共同逼宫的大臣,一个个脑门上全见了汗。
       是冷汗。腿肚子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颤。
       对峙之中,作为太子党骨干,南院夷离堇(官名,契丹各部最高军事首领,也称大王。《天龙八部》中萧峰被任命为南院大王,即此职)耶律安抟偏偏不信邪:
       活人哪能让尿憋死,男人哪能让女人捏死?况且我安抟追随太祖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我就不信你连老子都敢杀!
       “安抟,你想说啥?”见其站出,述律皇后换上一副笑脸问。
       “请皇后尊制,立皇太子为帝。” 耶律安抟不绕弯子,直奔主题。
       “还是这事啊?”述律皇后依旧笑盈盈道,“此前本后曾与先帝商量过,准备让老二接班。南院大王若不相信,那就亲自去问问先帝。来人,送大王上路。”
       几个侍卫一拥而上,拿下了耶律安抟。
       与此同时,述律皇后冷眼扫视左右:“南院大王一个人去,路上连个说话的都没有,难免寂寞。我这就给你挑几个,作伴同行。”
       众臣一听,不光肝颤肉抖冒冷汗,连尿都沥沥拉拉下来了…
  •  
       毋庸置疑,不只在辽史上,在中国古代史上,述律皇后都是个不折不扣的狠主儿。其狠辣手段,绝不亚于炮制“人彘”事件的吕后和“骨醉”事件的武后。
       据《辽史·后妃》记载,述律皇后小字月理朵,“平”是她的汉名。老爹回鹘人,老妈是契丹贵族,妥妥的混血儿。
       对了,老妈还是其老公阿保机的亲姑。如此算来,述律平两口子属姑表兄妹,亲上加亲。
       述律平一出生,便自带神迹光环。有一次出门,迎面来了个骑青牛的女子。两下尚未碰面,那女子便慌忙让路,消失无踪。
       紧接着,坊间纷传,那骑青牛的女子乃一方土地神。想想看,连土地神都惊恐让路,自然说明述律平绝非一般契丹妞。
       事实也是,自14岁嫁给表哥阿保机后,她便紧随身边,出谋划策,降小黄室韦,破越兀,打兀古…助老公登上可汗之位,并连任三届,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公元911年,随着地盘越占越多,家业越来越大,内讧上演了:
       二弟耶律刺葛、三弟耶律迭剌、四弟耶律寅底石、五弟耶律安端…纷纷拉帮结伙,要打大哥的土豪,分大哥的田地。
       辽史称“诸弟之乱”。
       嫂子述律平当然不肯干,再三劝老公斩草除根,将不省心的小叔子们统统干掉。
       几番斟酌,最终,阿保机舍弃兄弟选择了媳妇,挥舞屠刀开始大清洗,数以百计的皇亲国戚被处死,连唯一的亲妹妹都没放过…
       公元915年,契丹各部见阿保机两口子一家独大,遂组团逼其退让可汗之位。
       要说女人狠起来,真是连老天都怕。述律平笑盈盈将各位舵主约到一起,吃个饭喝个酒,好合好散嘛,一再表示俺家老公不稀罕,不干了。
       可等大伙都喝懵了,述律平招来伏兵,且亲自操刀,嘁哩喀喳来个团灭,一个活口没留。
       活脱脱的辽朝版“鸿门宴”!
  •  
       就这样,在血雨腥风、人头滚动中,阿保机一统契丹八部,开创辽朝称“天皇帝”,述律平则被尊为“地皇后”。
       而今,阿保机挂了。长子耶律倍、老二耶律德光、老三耶律李胡皆为述律皇后亲生,手心手背都是肉,也都有资格继位,为啥她就那么不待见大儿子?
       也难怪,老大这货虽然天资聪明,能征善战,还是辽朝数一数二的画家,诗人,但内心阴暗啊,嗜好喝人血,是个十足的变态狂——
       他经常在姬妾身上刺洞,跟蚂蟥似的,吧唧吧唧地吸血;奴婢稍犯小错,他就鞭打火烫,甚至挖眼珠;后来出奔中原后娶的妻子夏氏,就被他的悚人怪癖吓得削发为尼…
       但耶律倍擅长拉拢人心,朝中支持者不少。
       谁敢支持,那就杀谁!本皇后绝不允许把老公冒死打下的基业交到怪胎儿子手里!
       在以“陪伴先帝”或“传话于先帝”为由,接连干掉一百余位贵族、大臣后,正杀得高~潮迭起的述律皇后,又盯上了平素与皇太子来往甚密的汉臣赵思温。
       赵思温,卢龙(今河北卢龙县)人。初随燕王刘仁恭,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俘后,授平州刺史。神册二年(公元917年),因敬重耶律阿保机武艺高强、胸怀大志而降之,拜检校太保、保静军节度使。
       “老赵,我昨夜做了个梦。”朝堂之上,述律皇后和赵思温磕起了家常。
       赵思温:“啥梦?臣多少懂点解梦之术。”
       述律皇后:“我梦见先帝说闷得慌,想找个人去陪他聊聊天解解闷。先帝还说,他生前与你最为亲近。”
       这踏马是我的噩梦,要杀我啊!
  •  
       左右伸头是一刀,缩脖也是一刀,干脆豁出去吧。赵思温将心一横,道:
       “要论亲近,皇后与先帝曾相濡以沫,同床共枕,谁能比你更亲近?皇后若能先去,臣一定跟着去。”
       卧槽,将军了。述律皇后登时怔住了。
       没错,赵思温说的在理。大伙也都大眼瞪小眼地瞅着呢,又该如何脱困?
       要不说述律皇后是个狠茬子呢,仅仅一怔,突然抽出腰刀高举过顶,“咔嚓”,生生斫断了自己的右手!
       这一幕,直看得众臣目瞪口呆,心惊肉跳。述律皇后却镇定自若道:
       “把我的手臂放进先帝棺内。跟他说,并非我不想追随,而是国家无主,诸子幼弱,暂时无暇前往啊。”
       自断腕之后,述律皇后停止了杀戮,赵思温亦幸免于难。
       经过连番用狠,述律皇后“征求”文武百官意见:“我的儿子都很优秀,也都适合做皇帝。现在,我把选择权交给你们,谁该做皇帝你们说了算。”
       别介啊,还是你说了算。我们一点都不想先帝,只想保住自己吃饭的物件儿。于是乎,众臣齐声高呼:“愿事德光皇帝!”
       “人皇王”耶律倍彻底失势,后出逃后唐,客死异国。
  •  
       天显二年(公元927年),也不知契丹是啥礼制,停柩大半年的辽太祖才被安葬于祖陵。
       同年十一月,举行过祭天燔柴礼,耶律德光正式即契丹帝位,史称辽太宗。
       “断腕皇后”述律平则一直活到75岁方瞑目辞世,与老公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合葬一处,谥号淳钦皇后。
       女人要想成功,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果然不假。
       注:天显(926年—938年),是辽太祖最后一个年号。该年号被重复使用,比较混乱。
  • 参考资料:
       [1]脱脱《辽史》
       [2]《上京遗址:揭开大辽国最可怕的女人》
       [3]景宗《大辽帝国》

    信息来源:老臣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趣道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