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不仅带来了满族文化,还带来了八旗制度,除了姓氏的冗长饶舌,就连皇帝的名字都生僻难写,这是因为他们长期生活的环境造成的呢?还是另有原因?
其实这源于古代的避讳制度。若要追根溯源,则要推至周代,当时,人们只是简单的避讳诸侯王等王公贵族的名讳,秦汉时期才被发展成为一种制度,而在宋朝最为完善规范,之后一直被延续,直至清王朝灭亡。
最初,避讳分官讳和私讳,所谓的私讳就是指的一些官员、尊者、圣贤、长辈等,在说到他们父祖的名讳时,都要用其他字代替,不得直呼名讳。《红楼梦》中,黛玉读到“敏”字时,总是读成“米”或者“密”,就是为了避讳她母亲贾敏的名讳。在很多古书典籍中,书中人物地名等,都因避讳而另寻他字,以致有很多事物与史书记载有出入。
官讳,相对来说忌讳就多了,官讳又叫国讳。可想而知,整个国家都要避讳,足见所要避的人非同一般。一般情况下,国讳所要避讳的是皇帝,包括旧名、御名、庙讳甚至是祖先之名。有时,皇亲国戚的名字也要避讳,不但不能说,即使文字也要避讳。这一制度被明确写入律法 ,违者轻则牢狱之灾,重则满门抄斩。
古时避讳的方法大抵有:改字法、空字法和缺字法。也就是遇到所避之字时,换成其他字,或者空出用方框代替,或者将原有字缺失一笔来代替。清朝统治前期,由于满族人文化的长期影响,帝王们并没有太注重这些。到了康乾盛世,满族人因吸收汉文化,朝廷也开始实施避讳制度。皇家如用常用字取名,一旦避讳,民间要改动的地方太多,就会造成很烦。
所以皇帝给皇子取名字的时候,也尽量用生僻字,这样需要避讳的地方就少了,书写上麻烦也会减少。这也是帝王爱民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皇族也要遵守避讳制度,只有采用生僻字,才能尽量独一无二,不和祖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