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难相死四字成语故事

纸扎戏偶

患难相死四字成语故事

患难相持,生死不渝

患难相死,是一则源自《史记》的成语故事,讲述了一段令人动容的生死之交。故事的主人公是汉朝名将韩信和他的好友蒯通。

韩信的困境

韩信早年出身贫寒,屡遭挫折。无奈之下,他投奔项羽麾下,却屡遭冷落。后投奔刘邦,被封为大将,多次立下战功。但韩信的功高震主,令刘邦心生忌惮。尤其是彭城之战后,韩信功盖刘邦,刘邦便对其产生了猜忌之心,欲除之而后快。韩信的处境岌岌可危。

蒯通的劝谏

韩信的困境被好友蒯通所察觉。蒯通乃纵横家,善谋略。他找到韩信,劝其早日自立为王,脱离刘邦。蒯通指出,韩信功高盖主,刘邦必不能容。若不及时脱离,必死无疑。然而,韩信犹豫不决,不愿背叛刘邦。

韩信的决定

经过深思熟虑,韩信最终拒绝了蒯通的建议。他认为,自己与刘邦情同手足,不能背信弃义。然而,韩信的忠心并不能换来刘邦的信任。刘邦派吕后设宴,将韩信骗入未央宫,并将其处死。

蒯通的结局

得知韩信被杀,蒯通悲痛万分。他手持利刃,刺向汉高祖刘邦,以死殉友。临死前,蒯通留下遗言:“韩信已死,何须我哉!”

患难相死,生死不渝

韩信和蒯通的这段故事,诠释了“患难相死,生死不渝”的含义。患难相持,是至高无上的情谊;生死不渝,是至诚感人的忠义。即使面对死亡的威胁,忠义之士也绝不背弃自己的信念和挚友。

历史的遗憾

韩信之死,是历史的遗憾。韩信骁勇善战,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刘邦的猜忌之心,使得一位盖世名将含恨而终。蒯通的死,更令人扼腕。他忠肝义胆,却因韩信之死而殉难。这不禁让人感慨,在权力和猜忌面前,人性的弱点是如此轻易地被暴露出来。

成语的传承

患难相死,作为成语,流传至今,成为形容生死与共,患难与共的高尚情谊。它提醒人们,在困境中,真正的朋友会不离不弃,生死相依。这份情谊,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珍惜和维护。

后世的影响

韩信和蒯通的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文人墨客,以他们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歌颂他们的忠义气节。在清代著名戏曲《霸王别姬》中,就有韩信拜蒯通为军师的情节,表现了患难相死的真挚友情。

患难相死,是一个关于忠义和友情的永恒故事。它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多么可贵。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只要有真朋友在身边,我们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共度时艰。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趣道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