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都已经向曹魏称臣了 曹丕为何还要先对孙权下手
东吴称臣后的曹丕为何还要征讨孙权
公元222年,东吴大都督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蜀汉实力大损。此战后,曹魏一方逐渐恢复了优势,并开始积极筹划对东吴的征讨。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东吴在夷陵之战后已经向曹魏称臣,曹丕为何还要执意先对孙权下手呢?
一、曹魏的战略考量
对于曹魏来说,东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东吴不仅拥有强大的水军,还占据着长江下游的肥沃土地。如果曹魏能够控制东吴,不仅可以有效地防御蜀汉的进攻,还可以打通与岭南诸国的贸易通道,获得大量的物资供应。因此,曹丕将东吴视为曹魏统一全国的必争之地。
此外,孙权虽然向曹魏称臣,但他的臣服只是权宜之计,他并没有真正归附曹魏。曹丕担心,如果放任东吴坐大,孙权可能会伺机反叛。因此,他决定趁东吴立足未稳之际,先发制人,将其彻底消灭。
二、孙权的战略应对
孙权在夷陵之战后虽然向曹魏称臣,但他并没有放弃统一全国的野心。他知道曹魏实力强大,东吴难以正面抗衡。因此,他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一方面向曹丕称臣,麻痹曹魏,另一方面则积极备战,以防曹魏来犯。
孙权在长江沿岸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并在长江上游囤积了大量的粮草。他还派大将鲁肃驻守江陵,以抵御曹魏的进攻。此外,孙权还积极与蜀汉修好,以获得蜀汉的援助。
三、曹魏的征讨行动
公元222年冬,曹丕以孙权“数背盟约”为由,御驾亲征,兵分三路进攻东吴。一路由曹休领兵从濡须口渡江,一路由张辽领兵从合肥进攻,一路由曹真领兵从襄阳出兵。曹丕亲自坐镇江陵,指挥三路大军。面对曹魏的强势进攻,孙权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东吴将领周瑜率军驻守柴桑,抵御曹休的进攻。陆逊率军驻守夷陵,抵御曹真的进攻。孙权亲率主力驻守建业,以备曹魏主力军的进攻。
曹魏三路大军虽然势如破竹,但东吴将士拼死抵抗,加上曹丕指挥不力,曹魏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公元223年春,曹丕被迫退兵。曹魏的东征以失败告终。
四、东征失败的原因
曹魏的东征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东吴的积极防御和顽强抵抗让曹魏难以取胜。另一方面,曹丕指挥不力,未能有效协调三路大军。此外,曹魏内部矛盾重重,曹休和张辽等将领之间不和,也影响了曹魏的整体作战能力。
曹魏东征的失败,给了东吴喘息之机。东吴趁机恢复了元气,并继续与曹魏分庭抗礼。曹丕的东征虽然未能消灭东吴,但却消耗了曹魏的国力,为蜀汉的北伐创造了有利条件。